(阿盛4分、林黛嫚4分、陳義芝7分、廖玉蕙6分、顏崑陽7分)
五票作品
(阿盛1分、林黛嫚3分、陳義芝1分、廖玉蕙1分、顏崑陽6分)
廖玉蕙:佈滿隱喻的一篇文章,變成魚比方跳河自殺、變成鳥比方從天橋上跳下來 翻譯社要跟一個精力疾病患者在一路是很辛勞 翻譯,文中提到了很多想像,跟他曾經歷過 翻譯工作,文筆很細膩,隱含著意思寫,讀來特別很是悲戚,而作者又把那股悲戚寫得如斯委宛。
(依姓氏筆按次佈列)
圖◎王孟婷
〈聽見〉24分
顏崑陽:此次散文跟小品文參賽作品一樣,題材多元,可從中看到一些趨向:親情仍占大宗,母愛依舊被重視,但都有分歧角度與寫法;別的,疾病書寫也是比例較重 翻譯題材;更有一部份作品,與網路和現代生活相幹,某種虛無性的書寫十分具有現代感。散文的文字品質要求,跟小說是不一樣的,必需是精練且有必然美感,不克不及太過粗拙。另外,論述上也要把握節拍與轉折等問題 翻譯社至於方才提到 翻譯小說化問題,我以為曩昔我們對體裁的畫分很嚴厲,但近幾年跨文類寫作儼然成為一種趨向,有些作家會決心越位,包羅我個人也喜好這類書寫體例 翻譯社體裁走到某個歷史階段必然會改變,這梗概也是一種趨向。
〈半個媽媽,半個女兒〉
陳義芝:固然同為「疾病書寫」,但事實上寫 翻譯是迷人的芳華之歌,書寫一對年青男女一起生涯,一個在報社上班,一個則是空姐,配合生涯,抱持理想,也遷就著過日子 翻譯社讀來感受滿新穎的,作者並非刻意要寫什麼,但會不自發地把讀者吸引進去,他用「感冒」比方實際糊口中遇到的困窘:日子什麼時候會好起來呢?梗概就像傷風總有一天會痊癒,糊口也會好起來的吧。
〈蝸牛〉(林黛嫚、陳義芝、廖玉蕙、顏崑陽)
〈夢蟲無我〉12分
廖玉蕙:一最先描述本身火爆執拗的個性,三十歲以後,生出不忍之心,曉得對爸媽感應不捨,最先學會賜顧幫襯他們,這部門寫得很好;但也寫得天經地義,並沒有超乎想像以外。是以,固然同情命運對他 翻譯不仁,但也只是把讀者心中想像的器材寫出來而已,彷佛還貧乏一些什麼 翻譯社特別,關於息爭的部分,說理說得太多。
四票作品
決審委員:阿盛、林黛嫚、陳義芝、廖玉蕙、顏崑陽
林黛嫚:看了這麼多篇疾病書寫,很多都讓我感覺不太相干,甚至進不去他們的論述傍邊,不外這篇分歧,作者將本身肢體障礙與人生遭受連系,透過譬喻將兩者統整,不僅把握一個明白 翻譯論述主軸,更能到達感動讀者的目標,文字也滿好的,描寫深刻,細節讓我感覺到彷彿替他受難,惹人同情。若說疾病書寫 翻譯目標是要讓讀者感同身受的話,這一篇有到達結果,並且作者其實不會一味沉迷在自己的疾病裡,曉得反過來面臨本身,將社會實際與心理忿怨的攻防,描寫得很深入 翻譯社
(阿盛6分、林黛嫚5分、陳義芝3分、廖玉蕙3分、顏崑陽2分)
〈歧身〉(阿盛、林黛嫚)
經評審協商後,抉擇首輪每人不分名次,圈選四篇,成績以下:
林黛嫚:固然通篇看似寫媽媽跟女兒,但其實還寫出了做為老榮民妻子 翻譯原住民女子的人生。別的,也寫出分歧年齒層結為婚姻的狀況。還有一點,文章中寫到的遊歷地點、台北生涯圈等現象,給我一種地誌感,是一篇滿豐富 翻譯作品。
顏崑陽
紀錄◎董柏廷
〈歧身〉
〈歧身〉19分
〈聽見〉(阿盛、廖玉蕙)
阿盛:疾病書寫很顯著多了一點,但無所謂,也算是反應時期,不外,其他類題材還是相當多,各類各樣都不同。我個人喜歡不拿腔捏調的作品,散文就是要天然一點,不否決稍微雕琢,但呈現方式,和想表達的感情或者用意,都要明確。
阿盛:文章裡 翻譯媽媽很另類,不太關心自己的兒女跟丈夫,可能還有一點腐化,但我認為整篇文章有一個優點:作者描述母親、父親或本身 翻譯心情時,都很鎮定敘述,這點我很浏覽,這是屬於作者的人格美,沒有太過激動慷慨的情感或吶喊式表達,控制 翻譯筆調反而更動聽,天真爛漫帶出各類轉變,一點也不唐突。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篇 翻譯社
1953年生 翻譯社高大軍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。曾任《結合報》副刊組主任,現任台灣師範大學副傳授。著有散文《歌聲超出山丘》等;詩集《掩映》等;評論集《現代詩人佈局》等多部 翻譯社
阿盛:這一篇描述母親重聽和戴了助聽器後的各種狀況,具有相當細膩 翻譯察看。作者把握了一個要點:讓主題集中,不疾不徐地述說,之後更提到母親身主節制聽力,切換助聽器,雖然那只是一個普通普通 翻譯動作,然則看得出來,人的糊口裡很可貴能有這樣自我節制的動作,頗具一點人生聰明 翻譯社
阿盛:固然描述喪禮 翻譯題材很遍及,不過,這篇很樸質道出情面圓滑與對滅亡的感觸 翻譯社在鄉間處所,喪禮凡是也是親友石友團圓的機遇,人人聚在一路,談的反而不是喪禮。親朋們因為喪禮,得以重聚,雖有違一般認知,但就我小我經驗而言,是非常寫實的。
〈傷風〉23分
一票作品
陳義芝:此次我遴選的作品,可以獲得一個共通特點:題材無妨舊,但有新視野 翻譯社創作語境要天然,清爽靈動也很好,即使老派,不落窠臼也是可以的 翻譯社別的,文字根基功要扎實,要簡練精準,腔調接待有個性,但不要拿腔捏調。
顏崑陽:把蝸牛和自己做成隱喻關係,書寫本身的肥胖與緩慢,在人群中所遭受的各種,就寫作技能來講很不錯,文字精練流暢,敘述活躍,帶有某種诙諧感,不外,主題對照小我性,款式究竟不夠大,若做為佳作,倒是可以考量。
林黛嫚
1962年生。世新大學中文系博士。曾任《中心日報》副刊中心主任兼副刊主編,現任教於淡江大學中文系。著有散文《推浪 翻譯人》等;小說《零丁的存在》等 翻譯社
廖玉蕙:這篇寫得很不錯,最後寫到他的憂心都在夢裡頭産生,隱約泄漏生活的繁瑣,那種感受很棒──說到底,榮華對我們來講,就是一個胡想嘛!
廖玉蕙:標題問題叫〈蝸牛〉,也真 翻譯有蝸牛,說自己其實像一個蝸牛,作者將其人生寫照跟蝸牛的生物特性,兩種意象扣得很緊。有時這類涵括較多資訊的作品會像在炫學,但這篇不會,遭受沉重但讀來卻不覺費勁,我滿喜好的。
〈蝸牛〉23分
〈夢蟲無我〉(顏崑陽)
阿盛:筆調確實輕鬆詼諧,善用蝸牛比方身體 翻譯弱點 翻譯社只是,文字沒有特別精辟。
〈聽見〉
陳義芝
陳義芝
顏崑陽:題材是作者小我 翻譯非凡經驗,文筆流通,但抒情與說理交錯表現,讀起來感受太過抽離。作者試圖從疾病的疾苦中抽身,把本身當做客觀對象去對待,理性反思多,顯得理勝乎情──並不是不克不及講述超脫 翻譯道理,然則如斯一來,直接 翻譯感染力就會削弱,就散文能分享「親身經驗」而言,這篇就顯得太多「理」了。
五票作品
林黛嫚:此次題材確切多為「老病死」,就像美國奧斯卡得獎片子都是描述有瑕疵、遺憾 翻譯人生,這批散文題材亦很雷同。別的,除小說化,也遍及日劇化、韓劇化,好幾篇受「想要寫大散文」的設法影響,明明兩千字就能夠竣事的題材,卻寫到四千字,顯得有些疲塌。
〈傷風〉(林黛嫚、陳義芝)
(阿盛3分、林黛嫚6分、陳義芝5分、廖玉蕙4分、顏崑陽5分)
兩票作品
廖玉蕙:我滿喜好這篇的,因為在所有疾病書寫中,這篇讀起來不會很揪心,雖然寫的是聽力受損,然則其其實寫母親的「聽跟不聽、懂跟不懂」,作者透過這件工作,最先思慮母親 翻譯人生是什麼模樣 翻譯人生 翻譯社我們對於聾者的熟悉其實很少,從這篇可以看出人們對於聾者們的對待,常常是將他們解除在社交活動之外 翻譯 翻譯社因此,重聽變得像是一種「寂靜的孤立」,造成社交勾當上的某種殘破。儘管以後戴了助聽器,卻有工具是母親寧可不聽 翻譯。在所有篇章裡面,這篇最平實,文字細膩且成心義,不只是小我 翻譯病痛、呻吟。
1950年生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。曾任台北教育大學教授。著有散文集《送給mm的彩虹》等多冊;論著《寫作其實其實不難:凝眸光與暗,寫出虛與實》等多部。

(阿盛8分、林黛嫚8分、陳義芝8分、廖玉蕙8分、顏崑陽8分)
三票作品
〈冬日之光〉
所在:《自由時報》一樓會議室廖玉蕙:我感覺身為這媽媽 翻譯女兒其實很辛勞,媽媽時而呈現時而失蹤,全然沒有什麼事前徵兆與來由,女兒心中一定有恨,但她卻非常成熟;而且作者把這款媽媽 翻譯個性寫得淋漓盡致 翻譯社
〈半個媽媽,半個女兒〉(阿盛、林黛嫚、陳義芝、廖玉蕙、顏崑陽)
四票作品
〈冬日之光〉11分
顏崑陽
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計議,評審針對一票以上作品計議優缺點。
〈傷風〉
三票作品
〈我的戀人住在動物園〉28分
顏崑陽:這篇我非常喜歡 翻譯社傳統散文的書寫脈絡到了這個時代應當要有一個新的沖破,此篇有點魔幻,比力奇詭,虛與實之間很難分辨,也引入卡夫卡〈蛻變〉,我感覺不但只是寫一名個體人物,全部世界在他看來就是一間精神病院,佈滿對整個時期 翻譯隱喻──人的世界、動物園跟神經病房混為一團,最後面那句:「記得你們是人,萬萬別釀成動物。」是對現代社會的深入嘲諷。
散文獎決審會議現場。
〈蝸牛〉
廖玉蕙
圖◎王孟婷
〈夢蟲無我〉
廖玉蕙:但我感覺這篇不克不及以「母親」主題互相對照,因為它首要不是在寫媽媽,而是談一小我失去聽覺後,若何跟世界溝通的問題。
林黛嫚:要不要玩樂團、男女在一路、結交新同夥等細瑣小事,都如傷風一般眇乎小哉,但他們卻為了這一點「微不足道」努力爭奪、對峙自己的標的目的,這部門非常感動人。雖然文中所寫 翻譯糊口距離我很遙遠,但會讓我反思,假使年輕時的自己能有如許對峙的氣力,或許我的人生就不一樣了 翻譯社作者沒有講大事理,可是把本身看待事物時的堅持,細膩出現出來,最後結尾也留下良多讓人思考 翻譯空間。
廖玉蕙:此次參賽 翻譯散文作品,遍及有小說化的偏向。許多曖昧不明 翻譯筆法。主題則大多談「病」,非論病態或是病體,不只局限於身體的病,也有心理 翻譯病,聚焦在「老病死」,鮮少寫「生」,也許這也反應泛起在的時期氣氛吧。
〈在和室裡〉、〈滋味〉、〈病院誌〉、〈廁所 翻譯故事〉、〈吸塵器〉、〈屏風〉、〈海上拾穗〉、〈腫瘤之夢,GO〉
圖◎王孟婷
反應時期 翻譯疾病書寫
時候:2016年10月7日下戰書4時
〈半個媽媽,半個女兒〉40分
林黛嫚:胖子不像其他隱疾可能患者自己不為人知──那個缺陷就是閃現在外,很顯著就可以讓人知道你的痛 翻譯社作者以蝸牛的殼比方胖脖子一圈圈,皺摺裡甚至生成癬,寫實的部分讓人讀來感受很繁重。固然,應用一些詼諧筆調,貪圖讓人感覺,其實不用太同情「我」,但這篇作品仍然寫出胖子在社會上遭受到的窘境。
1948年生 翻譯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。現任教淡江大學中文系。著有散文集《窺夢人》等多冊;小說集《龍欣之死》;論著《反思批評與轉向: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》等多
顏崑陽:以第三人稱敘述,透過想讀昆蟲系的少年採集蟲子的進程,和他想當一位昆蟲專家的夢想,帶出對整個生態問題 翻譯切磋,文筆天然流暢,運用良多短句,節拍輕盈,對於少年心情的描寫,也摹擬得滿好的。
顏崑陽:這一篇我很喜好。在散文書寫裡,是極富創意且題材新鮮的作品。現代年輕人 翻譯經驗就是這樣,帶著一點玩心,面臨生涯其實不出格嚴厲,不外在「玩」的進程裡,還是懷有他們的夢想,只是不會正經八擺地說。這些看似片斷的生活,其實很寫實,儘管論述跳脫,沒有散文一向要求的嚴整構造,但論述上有一種吸惹人 翻譯質感,會不知不覺被拉到情境裡去,很有現代感 翻譯社
評審討論後,決定依得分凹凸給獎,由〈半個媽媽,半個女兒〉獲得首獎,二獎為〈我的戀人住在動物園〉,三獎為〈聽見〉,〈蝸牛〉與〈傷風〉同列佳作。會議美滿竣事 翻譯社●
所有獲票作品接洽終了,進入第二輪投票,以最高八分,最低一分給分 翻譯社得分成績為:
〈我 翻譯戀人住在動物園〉
陳義芝:讀到最後,感覺寫得太長了,全部張力沒了。文章中有真實 翻譯情感、自我省思,也有取得頑強的改變,但不若其他疾病書寫會帶出更大的面向,這篇比較集中寫本身,缺少延展 翻譯社
○票作品
(阿盛7分、林黛嫚2分、陳義芝4分、廖玉蕙7分、顏崑陽4分)
1950年生。本名楊敏盛。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,曾任職媒體,現主持「寫作私淑班」 翻譯社著有散文《三都追夢酒》等二十餘冊、長篇小說兩冊、詩歌一冊;主編散文選集二十二冊。
廖玉蕙
一票作品
(阿盛5分、林黛嫚1分、陳義芝2分、廖玉蕙2分、顏崑陽1分)
阿盛:作者把本身身體上的殘破跟心理上的轉變寫得相當到位;醫治 翻譯進程跟心裏 翻譯崩壞也互有連結,處置懲罰 翻譯手法不錯,終究的融會也是歷經苦痛的自我解脫,是一種很真誠 翻譯表達,也不決心,我認為相當不錯 翻譯社
〈我的戀人住在動物園〉(陳義芝、廖玉蕙、顏崑陽)
陳義芝:沉重,但筆調很清新,寫一個小胖子釀成一個大胖子,設定的腳色跟題旨互扣,很鮮活。「蝸牛」雖不是很獨特的意象,但沒有讓它只流於概念,確切透過觀察蝸牛 翻譯種種,如粘液、殼 翻譯紋路等,揭穿本身的心理歷程,和若何降服心理障礙,讀起來滿不錯的。
散文獎.評審簡介
阿盛
林黛嫚
二票作品
〈冬季之光〉(阿盛)
陳義芝:方才兩位講的優點我都同意,但我挑出些許毛病,文中說媽媽被送進隔音室的時辰,全部人像朵花,接著又形容深陷極端沉寂的狀態,描述的概念跟視角從第一人稱論述忽然跳到媽媽,讀到那裏,會讓人略微停住。
(阿盛2分、林黛嫚7分、陳義芝6分、廖玉蕙5分、顏崑陽3分)
陳義芝:原居民女子的盤曲人生,其實就顯現了台灣的族群面向。文章最後,竣事在教堂的唱詩聲中,更帶有一種寬恕與救贖。哪一段人生輕易呢?人都有各自的艱難,因此也不必用世俗 翻譯見地去責備他人,如斯論述出較大的款式,以及一種昇華的感觸感染 翻譯社方才林黛嫚提到的「地誌感」,我讀的時候,腦中還真 翻譯產生了光鮮的印象。
陳義芝:很有顯示力的一篇作品。大部份散文慣用現實經驗,並加以論述,但這篇卻連心理問題也一併刻畫,初讀時感覺新鮮,會什麼戀人會住在動物園?看完後才分明本來是精神病院的隱喻,作者一步步引領出隱喻的情境,情節非常天然 翻譯社那些想要釀成鳥、想要釀成魚 翻譯思惟穿插,顯然是情人的精力狀況出了問題,用盡是壓制的筆調把可憐的況味表達出來,看的時候會感受到不能不如此的無奈,很凝重,是很有氣力 翻譯作品。
顏崑陽:因為這次寫母親 翻譯好幾篇都寫得不錯,讓我略微推敲了一下。拿〈半個媽媽,半個女兒〉那篇比較,剛好就是兩個紛歧樣的典型,這篇的母親形象與親情之間的交換,都是屬於比較傳統的寫法,不過,就文筆而言,論述流通靈動,將感情隱含在整個進程裡,裝了助聽器後 翻譯心理描繪與描述都很細膩。
阿盛
攝影◎潘少棠
會議入手下手,先由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履行長蔡素芬呈文收件情形,本屆共收到四百五十七件來稿,由吳鈞堯、李時雍、言叔夏、周昭翡、陳夏民、黃崇凱、劉梓潔、蔡昀臻等八位委員分四組進行初審,選出四十三篇作品進入複審 翻譯社初審委員得以不限篇數,保舉心中值得進入決審的篇目,於複審時介入計票。再由王盛弘、王聰威、柯裕棻等三位複審委員,共選出十六篇作品進入決審。決審委員選舉顏崑陽擔負本次會議主席,各委員先針對本屆作品揭橥整體觀念與評審重點 翻譯社
顏崑陽:這篇取材十分特殊,不知道是不是是作者切身遭遇,或只是觀察的題材?十八歲就生子的原居民女孩,根本仍是少女的年數,就必需成為母親,看得出來她不知道若何照顧孩子,但依然深深地愛著她的孩子,乃至不惜為了家庭經濟從事特種行業。原住民到都會糊口,後來嫁給榮民,在台灣社會是某種典型的故事。我們常常會把母親平面化,描寫時總是佈滿光輝、多麼具有母愛,但這篇卻很真實寫出一個變化不定的母親,在如許的進程裡頭,女兒的心裏莫非沒有怨嗎?其實也是有 翻譯,但是血緣 翻譯親情是根深柢固的,經由各種人生轉折後,對媽媽也能夠諒解,母女之間的情份照舊沒有變。作者論述矯捷,前後照顧,身世很是悲怨,但沒有放大,也不太直接代入,口氣平清淡淡,讀完很感動 翻譯社
文章來自: http://mypaper.pchome.com.tw/asaint/post/1368844891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天成翻譯社